金秋十月,重阳意浓。和煦的阳光透过西充县人民法院义兴法庭“义起调”调解室的玻璃窗,斜斜地洒进来,在地面铺展开一片暖融融的光斑。年过七旬的张老伯指尖轻轻摩挲着儿子生前的旧照片,眼眶泛红,声音带着一丝哽咽,向法官道出这句饱含感激的话。这场让老人心绪难平的纠纷,源头正是儿子意外身故后留下的100多万元死亡赔偿金。
几个月前,张老伯的儿子作为渔船船员出海作业时不幸身亡。船运公司与家属协商后,赔付100多万元死亡赔偿金,这笔钱由张老伯的儿媳杨某代为保管。张老伯夫妇年事已高,体弱多病,多次与儿媳沟通,希望从赔偿金中分出部分钱款用于养老和医疗,却遭到拒绝。杨某表示,自己的两个孩子还是未成年,以后上学、生活都需要钱,担心公婆拿到钱后“乱支配”,影响孩子未来生活。
多次协商无果,老两口无奈之下,以需获取法定赔偿份额为由,将儿媳杨某起诉至西充县人民法院。

义兴法庭受理案件后,承办法官杨驰仔细翻阅案卷,了解到这是一起典型的家事纠纷,背后牵扯着复杂的亲情关系——判决虽能解决眼下矛盾,却难以修复破碎的亲情。基于对家庭亲情的考量,法官未直接开庭审理,而是启动“义起调”机制,联合辖区政府工作人员共同组织双方进行调解。调解过程中,法官向杨某详细解释死亡赔偿金的分配原则:该款项并非子女专属,死者父母作为近亲属同样享有法定分配权利,且二老年迈无劳动能力,应优先获得合理份额。

最终,在法官耐心调解下,杨某同意从赔偿金中拿出40万元支付给张老伯夫妇,剩余钱款则用于抚养两个儿子。双方当场签订调解协议,杨某也主动向公婆道歉,承诺之后会定期带孩子看望二老,一家人的关系得以缓和。
这场纠纷的化解,让法律的刚性在调解的柔性中落地,让重阳的敬老暖意,提前照进了这个曾陷入僵局的家庭。而这,正是西充县人民法院持续推进“义起调”调解平台落地见效的生动体现。

